时隔7年,第一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金租”)再次迎来增资。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金融监管局公开信息,工银金租增资150亿元,由180亿元变更为330亿元,这使其注册资本一跃升至行业首位。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不仅是工银金租,为了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增强资本实力、扩大业务规模、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优化资本结构,今年7月以来,中信金租、华夏金租、前海兴邦金租也先后大手笔增资,以支撑公司持续稳健发展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具体来看,前海兴邦金租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至20亿元,中信金租注册资本由40亿元增至100亿元,华夏金租注册资本由100亿元增至130亿元。
除金融租赁公司之外,多家融资租赁公司今年也将增资提上了日程,全行业为拓宽市场、加速转型“铺路”。
据中国外资租赁委员会统计,2025年至今,已有20家融资租赁企业完成了增资或已获批拟增资,增资总金额达351.45亿元。其中,5家金融租赁公司的增资总额为260.48亿元,占比74.12%;15家融资租赁公司增资总额为90.97亿元,占比25.88%。
从增资金额来看,单笔增资超过10亿元的公司不在少数。除上述提及的中信金租、华夏金租、工银金租外,另有包括浙江浙商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在内的4家融资租赁公司,增资金额均突破10亿元。
从增资幅度来看,有5家融资租赁公司的注册资本至少翻了一番,其中,杭州和达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加至9.5亿元,增资幅度最大,达到了375%。
从增资方式来看,融资租赁企业采用的主要增资方式包括了股东追加出资、未分配利润转增、可转债转股以及引进新股东。股东追加出资是最常见的方式,在今年增资的20家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中,共有16家采用这一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君创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和浙江文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是通过引进新股东的方式来进行增资。前者引入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二大股东,后者引入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文互联(600986)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新股东。
融资租赁行业注册资本的调整并非单向增长,《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个别融资租赁企业在今年也罕见地选择了减少注册资本,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运营成本、聚焦核心业务、适配业务规模。今年2月,中国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减资10亿元至20亿元;4月,山水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3.56亿元减少至2.30亿元;8月,浙江浙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减资7亿元,注册资本由10亿元减至3亿元。
从行业整体来看,增资热潮涌动、持续发力,发债表现疲软、热度稍显消退。仅从刚刚过去的8月来看,融资租赁行业债券融资额同比环比双降。
据中国外资租赁委员会统计,截至2025年8月31日,融资租赁行业8月共发行69只债券,发行数量同比减少25只,环比减少15只;发行总额为528.58亿元,同比减少49.04%,环比减少29.63%;发债主体共43家,同比减少10家,环比减少11家。
具体到各类融资工具,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8月,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使用的债券融资工具主要有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支持票据(ABN)、短期融资券(CP)、中期票据(MT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且没有金融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
资产证券化产品是融资租赁行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而发行规模的显著变动,反映出行业融资节奏的阶段性放缓。
数据显示,8月,共有20家融资租赁公司参与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合计发行规模161.58亿元,发行规模同比减少75.06%,环比减少31.73%,其中,ABS发行规模同比减少76.85%,环比减少35.20%;ABN发行规模同比减少62.63%,环比减少11.28%。
此外,从聚焦短期资金融通的短期融资券(CP)和超短期融资券(SCP)来看,行业短期融资端活力显著提升。数据显示,8月,融资租赁行业CP的发行规模为195.30亿元,同比增长14.21%,环比增长20.18%;其中,期限为180天至270天的SCP占据CP发行规模的60%。
大规模增资及融资的举措,凸显出融资租赁行业在监管要求约束与业务转型发展之下,对于提升资本实力、丰富资金来源、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的迫切诉求。一方面,业务多集中于大型资产相关行业的公司,充足的资本是支撑其业务扩大规模、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多元化融资方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了行业资金配置的灵活性。
未来,行业格局或将因资本实力的改变而进一步优化,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也有望持续提升,为把握设备更新、以旧换新机遇筑牢根基。
“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深入实施,为租赁行业带来新机遇。”中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文勇表示,租赁行业要把握大趋势,提高在不确定性中谋划发展的能力,坚持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风险。稳妥推进“增持减退”授信策略,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善于“增”;对于传统优势产业要善于“持”;对于传统一般产业要善于“减”;对于明令淘汰产业要善于“退”。
涌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