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续命新技术:复旦大学为电动车解锁新纪元!

新闻中心

电池续命新技术:复旦大学为电动车解锁新纪元!

  日期:2025-02-22 作者: 新闻中心

  在电动车时代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依然存在犹豫。一项引发广泛关注的焦虑是:电池的续航和寿命问题。想象一下,如果手机电池在使用数年后急剧衰退,那么同样,电动车的电池是否也会遭遇类似命运?面对更换电池的高昂费用与车辆贬值的潜在风险,许多人选择搁置购买计划。不过,最近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重磅研究成果,或许会打破这一困局。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应对锂电池容量衰减的问题。众所周知,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移动,但随时间流逝,一些锂离子却会“掉队”,造成电池性能直线下降。然而,复旦大学的科学家们挖掘出了这一问题的关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解决方案:如果电池缺锂,那就对其进行补充。

  但实施这一想法并非易事,补锂的材料必须与电池里面化学反应,并需在特定电压下进行,同时要让反应是不可逆的,以不影响电池的环境。这些严苛要求让研发过程充满挑战。幸运的是,复旦大学团队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筛选了240种潜在分子,并最终锁定了最佳选择——LiSO₂CF₃。这种分子被形象称为“能量包”,能够在充电时释放大量锂离子,有效补充电池损耗。

  实验中,科研人员对一节容量已跌至85%的磷酸铁锂电池来测试,注入LiSO₂CF₃后,令人惊讶的是,该电池不仅没有继续衰退,反而逐渐恢复,其容量甚至回升至99.6%。即使在接下来的11818次循环中,电池的容量依旧保持在96%。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消费的人在未来或将无需再为电池的替换而焦虑。

  更令人兴奋的是,这项技术不仅大幅延长了电池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同时其修复成本仅为新电池制造费用的1/150。此项研究还为电池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以往被淘汰的材料如硫化聚丙烯腈等,或许都有机会重返市场,成为电池电极的新选择。

  当然,这项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离实际的广泛应用还有待时日。而尽管这种“打针续命”的技术已对锂枝晶问题有所助益,但并未完全解决锂电池行业的所有顽疾。因此,消费的人在购买电动汽车时仍需谨慎。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能预见,在未来不久,电动汽车行业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迎来技术革命后的璀璨明天。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关于我们

解决方案

联系我们

开云登录网页

0731-85782172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